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清净寺
来源:网络 | 作者:网络 | 发布时间: 2018-04-23 | 373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泉州的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三大教寺之一。多年来,这里还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奥秘,比如泉州最长寿的男子出在清净寺;清净寺内曾有一古塔,可与开元寺的东西塔相媲美……这些您知道吗?

史书上有记载的,泉州最长寿的人活了142岁,他就是伊斯兰教长老——夏不鲁罕丁。

  日前,福建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黄秋润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元代皇庆年间随着使者前来,住在泉州排铺街,泉州人请他到清净寺主持,他一直到明洪武年间(1370年)才过世。后来,他的儿子接任其位,活了110岁。当年的排铺街,就在现今涂门街的附近。

  据了解,夏不鲁罕丁活了142岁,不止《泉州府志》里可查。清净寺中的一方古碑刻里也可提供佐证:夏不鲁罕丁在120岁的时候还健壮得像中年人一样。

  寺内的一个亭壁上,嵌立有两块巨碑。其中一方是明代重立的元至正十年间福州人吴鉴所撰《重立清净寺碑》,另一方为明代解元李光缙撰写的重修碑记,目前都是研究泉州乃至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的重要物证。在右侧石碑上,就有一句“不鲁罕丁者,年一百二十岁,博学有才德,精健如中年人”。


叶腊石香炉 

 清净寺内的明善堂 

寺内的一个亭壁上,嵌立有两块巨碑。其中一方是明代重立的元至正十年间福州人吴鉴所撰《重立清净寺碑》,另一方为明代解元李光缙撰写的重修碑记,目前都是研究泉州乃至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的重要物证。在右侧石碑上,就有一句“不鲁罕丁者,年一百二十岁,博学有才德,精健如中年人”。

  据说,夏不鲁罕丁在一百多岁时,还挂心着要追回遗失的寺产,重修清净寺。当时泉州路达鲁花赤(当时泉州的地方长官)■玉立追回了遗失寺产;另一方面,富商金阿里也受感动,欣然拿出钱来重修清净寺。后来,修建工程全面完工,“寺宇鼎新,层楼耸秀,峙郡庠前东,壮青龙左角之胜”,泉州穆斯林欢欣鼓舞,还请来吴鉴撰记立碑。

  夏不鲁罕丁住持泉州清净寺一甲子之久,一位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刺桐港时还曾见过他。

  泉州海交馆李玉昆研究员表示,伊本·白图泰周游各国,曾在游记中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间……”在泉州,伊本·白图泰拜访了穆斯林法官,认为是一位好义的高尚人士;另外,他还见到了商人们向清净寺主教夏不鲁罕丁还愿的场景。

  清净寺一位人士介绍说,夏不鲁罕丁在泉州还有后人。只不过不多了,大部分到别的地方去了,而且现在的后人一般也不太清楚夏不鲁罕丁的故事。另有一位熟悉掌故者也告诉记者,夏不鲁罕丁在泉州确实还留有后人,现在姓“夏”,已知的有一户是住在温陵路边上的凤池。该户人家一代代的先人是否长寿倒不清楚,但知其祖父祖母都活到了一百零几岁才过世。


礼拜堂

记者另外得悉,《世界名人长寿传奇》,收集了有根据可考、有史可查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寿星,其中就有“142岁的伊斯兰长老夏不鲁罕丁”传奇。

  宋代香炉今犹在

  清净寺的碑刻中,载有“造银灯、香炉以供天”等字样,其中的香炉,是一件距今已近千年的宋代艺术珍品,系用叶腊石(寿山石)雕刻成,至今还完好地保留在寺中。

  香炉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炉身上还雕刻了朵朵姿态各异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犹如出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十分精致。

  据介绍,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它原先是清净寺奉天坛的旧物,后因奉天坛坍塌,无法避风遮雨,便改移至明善堂。该炉高约1米,直径约0.35米,象征着“清净”与“洁白”。

  此外,古礼拜大殿北墙边,有一口古井,周边围有链锁,水至今丰盈,可照人影。有学者认为,这口古井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时所挖掘的,传说井水即使碰到干旱季节也不干涸。当年,这口古井是供伊斯兰教穆斯林前来举行礼拜之前,汲水净身和寺众日常饮水之用。

  另有意见认为,可能是明清之后所留,看来井的年代还存在争议呢。

  清净寺曾有古塔

  可与东西塔媲美

  有关史籍记载:寺里曾有一塔和东西塔几可相提并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塔的名字叫“宣礼塔”,明代李光缙《重修清净寺募缘疏》中描绘道,“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为三”——指明它与东西双塔当时是泉州的三大高层建筑。

  这是一座高40米左右、具有古伊斯兰教风格的七级石构宣礼塔,位于清净寺内礼拜大殿正东。古时,穆斯林宣礼员曾登上塔尖,一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载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材的船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万能的安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

  宣礼塔后来毁于明代的一次地震中。据记载,明隆庆元年,当时的泉州知府曾重建五层木塔,到清康熙二十六年,木塔毁于飓风中。

  古礼拜大殿原先有圆顶?

  如今的清净寺奉天坛遗址,还保存着中世纪时代伊斯兰教寺的建筑形式。柱石残础,绿草茵茵,四周墙壁上和西墙中段凹形的壁龛上,有古朴阿拉伯文字浮雕的《古兰经》经文。

  大殿的四周,为花岗岩石条砌叠,近千年来依然十分坚固,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

  据了解,临涂门街的南墙全长23米,而透过八个长方形高大的窗,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明万历碑记称,奉天坛立的巨大花岗石圆柱一十有二,象征着农历12个月。

  清净寺礼拜大殿有没有圆顶,一直是个争议的焦点话题。据说奉天坛原来罩有巨大圆顶,1607年泉州大地震时,宣礼塔塌毁,圆顶也跟着坍塌,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陈鹏鹏表示,过去的考古试掘曾认为,明清时,这古礼拜大殿可能拥有中国式的屋顶,宋元时未知。上个世纪80年代,泉州邀请省博物院来指导发掘,发现这地底下有宋元时代的地面砖等。陈鹏鹏认为,宋元时奉天坛有圆顶之说。“这可以从如今还保留下来的石柱子判断出。”

  黄秋润介绍说,明代李光缙撰文描述奉天坛“中圈象太极”,即证明大殿顶覆盖有巨大拱形圆顶;并曾在《募缘疏》写道“门以南为向,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革仿天上之楼台”。 

  泉州摄影家陈世哲先生1987年曾拍摄过一张图为清净寺发掘的场面。不过清净寺礼拜大殿原先到底有无屋顶,当年地面发掘没有定论,考古史学界至今仍说法不一。

  寺内有闽南风格建筑

  如今,清净寺内建筑尽是伊斯兰风格,惟独明善堂是闽南风格建筑,这是为何?

  黄秋润介绍说,明善堂原是中阿混合建筑风格,由于拱形圆顶的古礼拜大殿塌毁,凡遇一些礼拜,则把同为朝拜方向的明善堂,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

  至于为何会变成闽南风格,他猜测,或许是几经重建,加上捐资人财力也有限度,只好跟着本地的建筑特色走。

  明善堂倒毁后,在清嘉庆年间,由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漳州总镇马建纪捐资重建,这时变成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四合院形式。

  又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袭,岌岌欲塌时,同治十年,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提督江长贵捐俸重建为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

  1950年,明善堂塌毁。

  1998年,按“修旧如旧”原则重建明善堂,恢复清同治年间建筑的原貌,也就是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

  寺门楼顶为“望月台”

  清真夕照,是泉州古代著名的景致之一。

  走过涂门街,抬头可看到清净寺入口的门楼顶部,有一个回字形的垛子,好似城堞。这就是当年有名的“望月台”。望月台不单名字好听,它还对应着一种古习俗,真用来望月的。

  黄秋润会长告诉记者,历史上,望月台上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尖塔,美轮美奂,如今则是光秃秃的了。此外,望月台边还曾有过望月亭,可惜也消失了。

  据介绍,每年有一个月的斋月,要进行封斋与开斋。时间临近的时候,清净寺里有身份的“阿訇”、长老等会登上望月台上望新月,细心地在天空中寻找月牙儿,来决定具体哪一天封斋或哪一天开斋,并形成了一种习俗,如今也还保留着。每年,泉州的穆斯林看日历估计时间到了,就会习惯性地打电话到清净寺问日子定了没。

 不同记载

  清净寺里有多方重要石碑。吴鉴撰的中文碑记显示:“宋绍兴元年(1131年),有穆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此寺于泉州之南城。”《泉州府志》亦曰:“清净寺,在府治通淮街北,宋绍兴元年回人穆兹喜鲁丁自撒那威来建。”

  清净寺门楼北墙上有一阿拉伯文碑刻,译文记载: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它被称为最古老悠久的寺,名为艾苏哈卜寺(译名圣友寺)。它创建于伊斯兰教历400年(公元1009年)……

  中文碑与阿拉伯文碑各记各的,并不吻合,建寺年代有了两种说法,究竟是指修建时间不同的同一座寺,还是指不同的两座寺,历来颇有争议。

  此外,南宋朱熹在傅自得逝世后所书的《行状》(《朱文公文集·卷98》)中提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发生过一起涉及清净寺的事件。赵令衿来泉州当地方长官,当时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有外国商贾建层楼(清净寺)在泉州府文庙的前面,地方上认为清净寺建于城内府学之前,既破坏了“八卦巽位”,又破坏了“泉庙学受盛山川”,于是群起而告官。傅自得受理时判决:贾胡蕃商是“化外人,法不当城居”,并“立戎兵官,即日撤去”,清净寺由郡旧罗城内迁出建于城外濠。这样,既不破坏“庠校科第人文”,又使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为府学增胜。曾有专家发表意见认为,其迁出重建的方位,和现在涂门街清净寺的地理位置对比,可以吻合。

  不少学者认为,清净寺的建寺年代被认为应该以门楼上的阿拉伯文碑记载为准,即1009年。不过,史学界专家吴幼雄曾专门请人翻译,认为其中有一句应这样说“那是在伊历400年”,而不应译成“建于伊历400年”,认为原阿拉伯文中没有含“建”这个意思。

  泉州曾有多座清真寺

  黄秋润会长说,历史上,泉州有不少清真寺,如今只剩涂门街这一座清净寺。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泉州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

  吴鉴所撰碑文中,就记述了元时泉州增建了六七座清真寺。泉州市文史界的吴幼雄、李玉昆等多位专家都认为,这一数据是可信的。

  据悉,泉州著名的考古学家吴文良先生在生前花数十年搜集了不少泉州地面上的外国人宗教石刻,特别是伊斯兰教石刻。这些石刻后来经过翻译,表明在宋元时代,泉州确有多座清真寺,但除了现存通淮清净寺外,其他的多座清真寺都毁于元末明初的战乱之中,仅仅留下刻有古阿拉伯文字的不同修寺碑记、门楣石等。

  记者了解到,以前还曾有专家学者以大篇幅文字推论每座寺的创建年代和具体位置,并绘制分布简图,但这些具体分布位置目前还有争议,尚有待学界研究确证。


  明成祖保护伊斯兰

  清净寺北墙上,镶嵌一方极为珍贵的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颁发的保护泉州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的《敕谕》(圣旨)碑刻。

  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有一张牙舞爪的蟠龙,左右篆刻“敕”“谕”,两条奔龙从左右向这两字飞舞。下框还有双龙戏珠。

  原来,明永乐三年,郑和首次下西洋,他了解到泉州伊斯兰教受到打击而衰落,向明成祖奏明情况,请求颁降圣谕加以保护。明成祖谕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