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资讯|福建石雕“二绝”之一
来源:中华佛文化网 | 作者:舒珺 | 发布时间: 2017-10-17 | 173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弥勒造像

瑞岩,又称弥勒岩,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以一尊元代弥勒造像而著称于世,它既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弥勒造像,也是东南地区最大的石雕佛像。有人将福清瑞岩弥勒造像与泉州清源山老君造像相提并论,事实上这两处石雕作品于年代、于大小、于构思确实都有相似之处,一佛一道,南北呼应,人称福建石雕之“二绝”。  

俯瞰全貌

景观道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佛”,在藏语中亦称“强巴”,它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十六国苻秦时期首次出现弥勒造像。在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北壁,一尊高髻长发、袒露上身、戴项圈、著大裙的彩绘立式菩萨旁即留有墨书“弥勒菩萨”字样,其落款时间是在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立式弥勒菩萨像。  

弥勒造像全貌

起源于中亚的交脚式的弥勒造像则在五世纪中后期传入我国并流行于北方,在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中均可见实例,一直延续至六世纪,最终为倚坐弥勒佛像所取代。在北齐、北周时代,用倚坐像表示弥勒佛已被普遍采用,唐代时最为盛行,甚至宋代时仍是主流。这一时期的倚坐弥勒佛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承袭了交脚弥勒菩萨手印的左手抚膝右手作无畏印型,作为变通的右手或双手抚膝型,以及偶见于唐代以前的双手皆不抚膝型。至元代,弥勒佛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佛开始流行。到了明清之后,由于来自官方的打击,弥勒信仰逐步衰微,最终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  

瑞岩这尊弥勒造像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福清当地石匠吕伯恭的杰作。开凿工程规模浩大,持续27年,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方告完工。吕伯恭巧妙的利用了原位置上花岗岩山体的自然形态,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将其转变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  

俯瞰

弥勒造像高达9米,宽亦近9米,整体色泽灰中泛白,与山石浑然一体。他长着一副眯眼垂耳、大嘴宽鼻的圆脸,作开口大笑状,给人以忍俊不禁的观感。肢体语言也与轻松的表情相对应,采用元代常见的双手抚膝倚坐式,袒胸露乳,盘膝而坐,身着袈裟,项挂念珠,足穿草履,一手捻珠、一手抚腹,虽然体积巨大,却不失细节的精妙。最令人赞叹处是他呼之欲活的左手,二指微捻佛珠,轻松的倚靠于腿侧,闲适而超然,其线条之流畅,比例之精准,为国内同类造像所罕见,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弥勒造像细节


弥勒腰部衣褶上还塑造出三尊身高仅0.6至0.8米的小罗汉,一尊倚于肚皮,两尊藏于肘下,体态灵动,表情各异,与弥勒佛圆滚笨拙的腹部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弥勒造像细节


弥勒造像建成之后轰动一时,当地人曾三度建造阁楼保护,然而阁楼屡建屡圮,再加上元末社会动乱,到明代戚继光时代,这座精美的弥勒造像已经湮没于山林之间,少有人迹,周围也只剩下些石柱和碑刻遗存了。  

说到瑞岩的历史,不得不提到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在福清修整部队期间,曾携宾客多次游览瑞岩,参拜佛寺。史载他“集众宾坐于肩乳、手腕、足膝之上,分韵赋诗,间以歌儿,鳞次高下传觞而饮”。  

摩崖石刻

戚继光立《瑞岩开山记略》碑于弥勒造像左侧,撰写《福清瑞岩寺新洞碑》碑文,还在后岩开发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振衣台、望阙台等新景点,并亲自为每一景点拟定名称。如今,弥勒造像前还可以看到另一通不起眼的石碑,上书“福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戚继光抗倭遗址”。瑞岩不仅以佛教艺术遗迹为人所称道,更因一段不平凡的抗倭历史而名垂史册。  

造像西侧山岩之上的瑞岩寺前临弥勒造像,后通摩崖石刻,寺中“瑞岩禅寺”及“大雄宝殿”匾额为赵朴初所书。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