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回汉民族同心结 “十班”英烈共抗倭
来源:福建文化网 | 作者:杨新榕 刘一强 刘志贵 | 发布时间: 2017-10-18 | 16448 次浏览 | 分享到:

福建文化网讯(杨新榕 刘一强 刘志贵 /图2017年,距离在城东琯头发生的“十班”村民抗击倭寇胜利已经458年了。10月17日(农历八月廿八)上午,福建泉州洛江区桥南岩山公园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小小的山头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其中尤以一群身着回族民族服饰的人最为醒目,问后才知,当年抗击倭寇的“十班”村民中就有他们的祖先,而今日恰是轮到回族村——洛江杏宅主祭。


什么是“祭十班”?“祭十班”仪式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据丰泽区市级非遗项目“祭十班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魏朝阳介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廿八,一支登岸的倭寇,路经泉州东门外的琯头古福泉官道路段时,对避于琯头山边芒草丛中的汉、回两族男女老少村民,进行残无人道的屠杀。乡兵头领庄良珍闻讯立时汇同西福村的魏瑚、杏宅村的郭概等乡贤,组织周边各村的乡兵和民众,前来救援和抗击入侵的倭寇。此一抗倭卫乡之战,几乎全歼入侵之敌,并擒获其寇首,令众倭寇大丧其胆。这一天,与入侵倭寇作战而死和被杀害的村民有上百人,其中有杏宅等的郭姓,庄任、琯头、古楼、古蓝等的庄姓,桥南的刘姓、乌屿的董姓,西福、城东、南埔、法花美等的魏姓,潯美等的何姓,共十几个村庄的所谓“十班”(明代乡兵是以村为“班”作编制)遇难的男女民众。除可以辩认者被单独安葬外,其余面目难辩者都被一同葬于遇难处琯头的一口古井之中作公墓。为纪念这批抗倭卫乡的英灵们,村民们后来就在这座公墓之上,建立一个约九尺见方的小庙,是为“十班公妈”墓庙。

四百多年来,“卫乡御倭”的“十班公妈”,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参与抗倭的十个村庄各姓村民,把八月廿八这天抗倭遇难日,定为每年的公祭日,这就是祭祀“十班公妈”(简称“祭十班”)的由来。祭祀活动起初由官方主持主祭,后来转为民祭,再由十个村庄轮值主祭。每年农历八月廿八,泉州东门外一民间信仰祭祀活动就会如期举行,至今已经458年,当地居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明朝时惨遭倭寇杀害的祖先的怀念和祭奠。

 “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是一次纪念回汉民族团结一致,军民僧侣上下一心共同抗击倭寇并取得胜利的重大活动,它承载着泉州人的文化与精神,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凝聚人心,激扬民族精神;二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本清源,让年轻人能够牢牢记住历史、谴责暴行;三在于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要知道,那些惨死在倭寇刀枪之下的冤魂曾经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正是体现尊重人权,敬畏生命。

历史的伤痛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曾经流血的疤痕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里。硝烟虽散尽,警钟却应亘古长鸣,令今人们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锐意进取,杜绝历史再现,这就是设立“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如今,公祭活动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得到了市级领导、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受到了海外侨胞以及泉州市民的关注和支持。当天,福建省市多家媒体就祭祀活动做了报道,洛江区文体局长林伯强,市申遗办龚勤勤,原市文管所主任黄真真,海交馆书记郭育生,洛江区委宣传部,文明办,万安街道主要领导等在祭十班纪念碑前默哀致敬!


分别为丰泽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十班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魏朝阳,和洛江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十班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郭海清等人,熟悉“祭十班”的历史脉络,两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多年来风里雨里四方奔走,了解和挖掘“祭十班”的历史,通过零零星星的资料和所在村落老人口口相传的只言片语中整理和编撰出相关文史记录,并把“祭十班”习俗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所有热心参与的村民。

对于他们来讲,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传承,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创建一座“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祭十班”的历史,让这种以集体形式出现的“草根民族英雄”的事迹发扬光大。据悉,目前深圳广弘影业集团已经介入,正在为电影拍摄做前期的包括剧本素材收集,导演,演员班子遴选等各项筹备工作。我们期待有一天搬上银幕的“祭十班”影片,能够将泉州的“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推得更远、更广阔。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