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坎坷泥泞的土路,遍地杂草碎石。梅花石上,苔痕浅浅;铁栏杆边,锈迹斑斑。
如今,这条长路上随处可见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笑声朗朗、朝气蓬勃。这条路连接了泉州一中、泉州外国语中学、泉州市委党校,被不少当地人唤作“学生街”。一路上,陈光纯之墓、一峰寺、一峰书院,还有关于“梅石开,状元来”的传说,都足以唤起老泉州人那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
一峰寺
一峰寺:
诉尽古城历史繁华
寺庙,在有着“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随处可见,而学府路也不例外。从外国语中学朝一中的方向走数百米,便能看到一座寺庙。这座寺庙便是“一峰庙”,也称为“一峰书佛堂”、“观音亭”、“壕下妈宫”。
2012年,“一峰庙”被命名为首批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据介绍,最初,它位于梅石巷梅花石附近;后被迁移至壕下,改名为“菩萨寺”,俗称“壕下妈宫”,奉祀着观音菩萨;到清代,为纪念一位对古泉州海上贸易作出卓越贡献并在该寺庙附近建草堂讲学的大人物“罗一峰”,人们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寺庙,称这座寺庙为“一峰寺”,并一直沿用至今。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个人叫罗伦,号“一峰”,官至明代翰林院编修,曾任泉州市舶司提举,他坚决反对将市舶司移往福州,此举对繁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推动泉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还在现在的梅花石旁边建草堂讲学,传道授业,极大地推动了泉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朝时期,泉州人民为纪念罗一峰,把草堂所在地称为“一峰书院”,而位置在附近的壕下妈宫寺名也随之改为“一峰寺”。20世纪70年代中叶,一峰寺不幸被大水冲毁。至1987年,庙宇重新建成,面积60平方米,祀奉释迦牟尼、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在一峰寺大殿前,有一副金字对联,对联上书“地居壕下,翘首一峰思仰止;际遇明时,驾航回海济苍生”,形象地道出了一峰寺的方位和历史渊源。从创建、迁移到毁后重修,一峰寺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它依然屹立在梅石巷一隅,向来往的路人诉说着泉州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
一峰书院
一峰书院:
诠释古城文化底蕴
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学府路最富文化底蕴的应该是这里的一峰书院(梅石书院),拥有500多年的历史,旧址即在旧市区北隅泉州一中至梅花石一带,是为纪念罗一峰(罗伦)来泉在此聚徒讲学而创建的。其址至今仍称“一峰书院”。因书院近旁有石若梅花,又称“梅石书院”。
罗伦,号一峰,明代翰林院编修,因上书言政触怒了宰相李贤,被贬到泉州担任市舶司副提举,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一事。任职期间,罗伦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将市舶司移往福州,对繁荣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推动泉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市舶司提举实际上是一份闲职,罗伦因无公可办,便在梅花石旁边(现泉州一中校园内)建草堂讲学,收徒传道授业。自书院创办后,泉州人才辈出,“泉人中进士、举人者足有数百人”,泉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变得更加兴盛繁荣。
明嘉靖八年(1529年),御史聂豹等人为纪念罗伦开堂讲学之功,便在梅花石附近、罗伦开堂讲学之地修建“一峰书院”。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峰书院重建,改称“梅石书院”。据载,旧时书院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三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祭祀罗一峰,两旁建屋48间。
岁月更迭,书院渐渐荒废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如今,在书院的原址建成泉州一中校舍,书院已不复存在,只有梅花石尚存。至今,人们仍以“梅筋石骨”形容侨乡名校泉州一中的人文底蕴,“片石梅花喷异香”的育才及耕读精神一如既往地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
陈光纯之墓
陈光纯之墓:
见证华侨爱国精神
从城基路沿着学府路的方向行走,不出几步便能看到“爱国主义教育广场”。广场的面积不大,有七八十平方米。广场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左侧有一栋古朴的闽南民居,现已改成咖啡屋。在“爱国主义教育广场”上,伫立着一尊高大的墓碑,墓碑是用混凝土筑成的,高三层,上面围了一圈葫芦绿瓷砖砌成的护栏,顶部则有大型十字架,上面刻有“蓝园陈光纯先生之墓”字样。对于陈光纯,泉州本地人或许并不陌生。他出生于泉州南安梅山蓝园,是一名爱国爱乡的伟大华侨。
据广场上墓碑左侧的牌匾记载,陈光纯自幼前往菲律宾,依靠仁义经商,后来逐渐发迹成为马尼拉著名的华侨富商。他积极参与发起组织泉州华侨公会,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极力主张发展实业和教育、科学以救国救民,主张兴办教育,发展科技拯救中华民族,并在侨社广为宣传倡导,创办岷里拉华侨小学。1918年,陈光纯返国定居,先后在泉州创办启明中学、独资创办启明女校和西隅小学。1925年,陈光纯因患脑溢血不幸在马尼拉病逝,终年72岁。
陈光纯为泉州华侨办学树立了典范,他爱国爱乡的精神和情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怀念。
梅石开 状元来
明成化四年(1468年),罗伦因诤谏被贬泉州,是年春,梅石绽开,花香数里。罗伦公务之余,就到梅花石附近书室读书,书室对着清源山的鹫峰,故自号“一峰”。这一峰先生给诸生讲的第一课,不是“大学之道”,竟是自己幼年笨头笨脑的故事:“有一天,父亲问:‘天对什么?’我一紧张没能答上,母亲赶忙指着地上一鸡屎,我答道,‘对鸡屎’。父亲脸色一沉,又问:‘父对什么?’我回头望着母亲,母亲指着自己的胸口。‘母亲的奶怎么啦?’父亲失望至极,出了家,母亲也悲愤过度,撒手而去。”从此,他发奋攻读,终于考上状元,成了天子门生,这事教人一个道理:不要怕天资不如人,贵在勤奋,更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