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里有雷神,龙身人头,常自己敲打自己的肚子。有人说每当它敲打肚子就会放出响雷来,先民因此将它奉为雷神和音乐之神。(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记下这样一段关于《鼓的故事》:东海有一座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出现一头怪兽,形状像牛,没有毛和角,只有一只脚,进出水时会产生风雨,光像日月一样明亮,声音像打雷一样,它的名字称为“夔(音读:葵)”。夔(音读:葵)是远古传说中的雷神、音乐之神;同时也是传说中,上古黄帝时代掌管音乐的乐官。后来黄帝得到夔(音读:葵)之后,便用它的皮制成鼓,再拿雷兽(即雷神)的骨头做鼓槌来敲打这鼓,发出的响声,可传达五百里,天下因此太平。这种鼓在历史文献中称为“鼍(音读:驼)鼓”。
这个世界可能没有像故事中“夔(音读:葵)”这种怪兽,但是当时人们已经利用“夔(音读:葵)”皮来蒙鼓了,夔(音读:葵)皮,就是“夔(音读:葵)龙”皮也就是“扬子江鳄”的皮。山西襄汾县陶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一具鼍(音读:驼)鼓,鼓腔内就有散落的鳄鱼甲皮。由此可知,鼓类打击乐器是我国远古先民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
古人为什么要用鳄鱼皮蒙鼓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鳄鱼吼声如雷,先民们认为以牠的皮制成的鼓,音量应大无比,其次可能是当时的先民对兽皮没有去毛的能力。
《礼记》中记载:夏后氏之鼓足。这说明夏后氏曾用过有脚的鼓。由以上叙述可以知道,鼓这种打击乐器产生于原始社会。不过,那时鼓不像现在的鼓这样,而是用陶土制成的。带足鼓的出现也是可信的,因为在彩陶、黑陶文化的前后,为了把用陶土制成的鼓安放得比较稳定,所以在鼓的下面装上陶足。
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世纪,乐器的种类逐渐增多,鼓的种类也增加了。关于记载鼓的历史文献也多起来。诗经(商颂)。中有这样一首民歌:“猗与那与,置我鼗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意思是说:那祭祀是很热闹的啊!祭祀的人是很多啊!在架上竖起我那鼓来,打着鼓的声音,又平和又响亮;叫我那有功劳的祖宗听了这乐声很快乐。这首民歌记述了当时祭祀成汤敲击鼗鼓的盛况。这个时期出现的鼓有木腔蟒皮鼓、双鸟饕餮(音同:陶帖)纹铜鼓和鼗(音读:桃)。
出现于记载的乐器约有七十种,其中,在数量最多的打击乐器中,各类鼓占了很大比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业、皮革业、丝织业、漆器业的发展,鼓的种类增多,如贲(音读:奔)鼓、县鼓、鼍(音读:驼)鼓、建鼓、鼗(音读:桃)鼓、鼙(音读:枇)鼓等。同时鼓的用途,也由原始社会先民们用来驱赶猛兽和狂欢,进入了贵族的庄园和殿堂,被应用于宗教仪式,如祭祀、求雨、驱疫等,还被用于会集饮酒的燕礼,练习射箭集会的射礼,庆祝凯旋的王师大献等场合。
汉朝统一天下不久,就逐渐建立了对外的交通联系。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印支国家,北到蒙古民族,西到印度、波斯等地。隋唐时期,这种联系继续发展。因而使外来文化包括音乐传入中国,同时也传来了许多带有游牧色彩的轻便乐器。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的近五十件乐器中,就鼓而言,还有铜鼓、节鼓、腰鼓、齐鼓、檐鼓、羯(音同:杰)鼓、都县鼓、毛员鼓、答腊鼓、鸡类鼓、五鼓、连鼓、鼗(音读:桃)鼓、桴鼓等十多件,其中不少鼓是传入的乐器,像羯鼓等都能打出复杂节奏,并能进行独奏表演。外来乐器与原有乐器溶汇在一起,相互影响不断改进,于是出现了器乐演奏的繁荣局面。如汉初就出现了鼓吹乐,主要是吹与打相结合的演奏形式,打击乐器中以鼓的地位特别重要,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并逐渐与民间散乐相结合。
宋代的散乐,就是百戏,在民间广为流行,促使鼓、锣、钹三个家族的乐器开始结合在一起,为其作乐伴奏。例如当时的歌舞节目、杂技节目及含有戏曲内容的节目,都可能由锣鼓或锣鼓参与的乐器作伴奏。因为,在这个时期,民间器乐活动也很流行,尤其是有几种民间乐器合奏形式已经形成,其中有一种叫鼓板的合奏形式,普遍流传于民间。根据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介绍,鼓板这一种合奏形式,所用的主要乐器有拍板、鼓和笙三种乐器。由此可以知道,鼓和锣已经结合起来参与乐曲的演奏了。另外从宋代白沙宗墓壁画乐舞图中观察,当时鼓的形制已和现在的鼓一模一样,这无疑是我国民间锣鼓的萌芽和前身。宋朝以后,我国各地的民间乐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如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的鼓乐,当时已经在民间形成规模。
明清时期,鼓、锣、钹已不但有机会结合在一起,自成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之中,而且,独立和相对独立地参与社火、庙会、祭祀等场合的演奏了。同时,出现了记录锣鼓谱的状声字谱,其乐队编配和组织结构也形成了自身的规律。
在当时盛行的南北曲的伴奏中,根据记载共有十七种乐器,其中打击乐器就有十种,包括“板”、“单皮鼓”、“荸荠鼓”、“云锣”、“小锣”、“大锣”、“汤锣”、“大铙”、“小钹”、“木鱼”。这说明,锣鼓乐的编配已经齐全,并成为伴奏乐队中的一组独立的演奏组织。它虽然还处于配合鼓板、弦子、笛和笙四种主要伴奏乐器的从属地位,但它毕竟自成体系,有了字谱,并成为南北曲伴奏乐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继南北曲之后,继续产生的其它剧种,如湘剧、川剧、京剧等,也多采用了锣鼓乐器伴奏。在明末至清末,新兴的声腔和剧种中,如当时影响最大的弋阳腔、梆子和皮簧,也都使用了锣鼓乐器伴奏,并且进一步更加完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锣鼓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戏曲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