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秉持“古为今用”的态度,积极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搭建并提升弘扬传播平台,创新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等路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成为孕育现代文明的沃土,不断滋养和丰富泉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
传统南音与芭蕾舞的结合,在现代灯光舞台上完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完美演绎。
文化瑰宝 活态传承 常态戏剧演出传递高度文化自信
“我相信如此优秀的剧目,会让每一位观众都深深爱上戏曲,为之痴迷。”这是泉州外国语中学教师徐艳萍第一次走进剧场观看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时发出的感慨,一开始还担心看不懂的她,被传统艺术彻底征服了。
徐艳萍从此成为戏迷,周末老爱往剧场跑。除了梨园戏,她还恋上了其他剧种,无论是在泉州木偶剧院,还是在泉州嘉礼馆,不时能看到她。
有着全国著名“戏窝子”和“福建戏曲半壁江山”等美誉,南音、梨园、高甲、打城、木偶,共同筑起泉州靓丽的风景线,各自拥有专业剧团。泉州还有歌舞剧团和成百上千民间剧团。
近年来,为保护好绚丽多姿的戏曲文化,泉州设立500万元戏曲扶持专项资金,制定激励办法,大力扶持优秀戏曲作品创作,推动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
“在保护传承和创新之外,我们还建立完善常态化演出机制,让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不仅有助于现代文明市民养成,也在更大范围推介文化泉州、文明泉州的形象和价值。每年元宵期间,泉州精品戏曲集中,引得全国各地戏迷组团来泉。以2015年元宵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全国9省、市、自治区14个城市的戏迷来泉“追戏”。
传统文化,何止是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1处,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的城市。今年6月底,我市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提出从今年起,将以“八大示范工程”为抓手,致力于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市。
“这样的举措,在宏观上将助推中华文化现代化,具体到泉州,对于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增强泉州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市委宣传部文教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秀传统戏曲进校园
盘活文物 滋润反哺 博物馆成提升文明素养“第二课堂”
8月12日,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40名中小学生分别领到了一本特殊的证书,这是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该馆的第18届“海交馆之友”夏令营的学员们特意准备的礼物。在过去四年间,这40名孩子在海交馆研究员的带领下,走进各大博物馆,寻访海丝史迹,积极参加《泉州海丝拾遗》、《多元文化之旅》、《民俗文化之旅》、《重走香瓷之路》等活动,深入学习了解泉州海外交通史、多元宗教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等知识。
“自1997年海交馆首次举办‘海交馆之友’,这已经是第18届了。”翻开厚厚的笔记本,海交馆副馆长郭育生看着泛黄的旧照片说,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考察,在海交馆连续多次召开研讨会,那年,第一届“海交馆之友”活动启动,数十名中小学生参观海丝史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迪安博士合影,“当年的‘海交馆之友’,如今已在各自岗位上为‘海丝泉州’不遗余力努力着”。
20年弹指一挥间,“海交馆之友”已成为海交馆的品牌活动,全市数百名中小学生经此活动了解泉州海丝历史、熟谙海丝故事,“这是实实在在的活态传承,让学生了解历史,也培养他们对泉州城市的文化自信。”郭育生说。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和“记忆”,也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培育现代文明的公共平台。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等10多个国家二级以上(含)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推动区域内外博物馆的协作合作,发挥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让博物馆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和心灵,发挥深厚的文化滋润和反哺功效。
元宵节邀请非遗传承人带领中小学生制作传统花灯、航海日走进古船陈列馆看古船做船模、“六一”推出印度文化盛宴体验印度古老的海娜彩绘艺术……在参观感知古代文明的同时,博物馆举办的主题活动,也成为我市广大中小学生动手体验传统文化技艺,提升综合文明素养的“第二课堂”。
文物是固态的,而文化和文明是活的。记者了解到,为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进市民,让文明根植人心,近年来,我市还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典藏和数字化研究推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下阶段还计划通过建设传统文化VR体验馆,利用3D大屏幕、交互式的电子设备等现代数字媒介,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交响的文章。
“海交馆之友”夏令营,孩子们走访海丝史迹。
传统文化 融入校园 文化根脉薪火相传续文明
推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中,成长为文化自信的下一代,这是泉州传统文化进校园一直努力推动的。
从1990年开始,泉州就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连续多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不少学校还邀请民间艺人来校“讲古”、表演民间曲艺、传授剪纸和木雕等技艺。更高层次,泉州艺校设立闽南戏曲等专业、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更广范围,2015年起,全市全面开展 “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市各县市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戏曲展演上百场,全市14所中小学确定为首批“泉州市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
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初心”走入现实。以“海丝梦想起航”为主题, 100多名七八岁的孩子,以故事剧的形式,融情融景展示舞龙舞狮、火鼎公婆、拍胸舞、元宵踩街、博饼等闽南特色文化,惟妙惟肖演绎闽南习俗中过节的情境,再现了富有闽南古早味的乡土民俗……这是7月初,泉州市丰泽幼儿园大班同学送上的毕业会演。“这是闽南文化之幸,孩子之幸,家长之幸。这些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正能量,将融入孩子们五彩的记忆,培养起他孝敬父母、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一名看完演出的家长有感而发。该园园长何玉珊说,汇报演出只是成果之一。如今的校园,围绕文化传承,泉州名胜古迹的剪影展示随处可见。在每个班级,“民间文化区”还展示着包括民居、戏曲、剪纸、童谣等闽南文化。“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认知了传统文化”
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泉州方言词典》《泉州闽南文化校本系列教材》进入编纂,用于中小学课外学习的《泉州市中小学普及传承闽南文化系列丛书》以及《泉州地情系列丛书》的出版,以闽南民系、方言、民俗、名胜、建筑、雕艺、先贤、民间戏曲、民间信仰等为主要内容,我市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阶梯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逐渐建立完善,未来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互促共荣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