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不仅变整洁,而且变得美丽,甚至可以说雅致了。巷子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种植了紫竹、果树等多种观赏树种,还用石头制马槽种植水生观赏植物,大大丰富了景观。金鱼巷中原本有一面危墙,墙体被生长的榕树撑破而摇摇欲坠,安全起见,施工方用钢结构对墙体进行加固,如相框般框住了榕树根茎,如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变成了一处景致。
“我的亲戚朋友,我儿子儿媳的同事朋友,我孙子的同学,最近都特地来参观我们巷子,用我孙子同学的话说,‘你们住在这里,太爽了!’”郑卫治开心地说,到了晚上,灯打开,巷子很美丽安宁,老邻居就在巷子里散散步,或者在谁家门口泡个茶、聊聊天,岁月静好。
展示原真活化业态 背街小巷改造样本
作为古城街巷改造的突破口,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金鱼巷微改造寄予了厚望,从各方的反馈来看,这次改造的效果无疑是可圈可点的。
刘伟表示,泉州古城通过金鱼巷“微改造”项目试点,不论是项目定位,还是施工安排,甚至在居民商家动员协调上,均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把握“微改造”总体原则的前提下,鼓励沿街商家、巷内居民介入改造设计,甚至参与日常管理,倾听多方声音,“有助于推进古城改造进展,减轻政府负担,盘活业态发展,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全新尝试。”

一些墙面被保留,让改造后的金鱼巷充满历史感。
“金鱼巷是泉州一条‘微改造’的背街小巷,作为试验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也在摸索和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市民和游客的反响。”古城办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后的金鱼巷将继续作为原居民生活的空间,原真展示古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在活化街巷方面,今后也会考虑引进传统工艺进行活态展示,开展主题文化展览等。
尽管摸着石头过河,但金鱼巷改造成功摸索出“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形成记忆叠加,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状态”的改造要诀,事实再次证明,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3.0“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已在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之间,难能可贵地找到了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