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源于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汉族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
拍胸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风格。如旧时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拍胸舞"者多几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节奏快慢也较复杂多变,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
"拍胸舞"的起源从舞种分布、风格特色和服装道具等方面综合考察,系保留了泉州、闽南地区古闽越族原住民舞蹈的遗风。
"拍胸舞"盛行于泉州,流传于闽台,除此以外的其它汉族地区未见有"拍胸舞"这一独特的舞种分布。而在与古闽越族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的南方古百越族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却不难见到与"拍胸舞"相类似的舞蹈。如在黎族、高山族舞蹈中都可见到与"拍胸舞"相同的拍击胸、腿的"四击"动作。最典型的如鄂西土家族传承艺人吴兴富所表演的传统土家族舞蹈"肉连响",其"以手掌拍击额、肩、臂、肘、胁、胯、腿、脚等部,发出有节奏的连续响声"(见1992年8月5日版《舞蹈信息》黄汝家《天下一绝--肉连响》)的动律特色,则几乎与泉州"拍胸舞"如出一辙。
"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
拍胸舞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正由于"打七响"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所以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地汉族民间又将"拍胸舞"称为"打七响"。
舞蹈程式
基本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击掌、胸、胁、腿,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时而跳跃、时而跪蹲,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豪迈矫健。
基本舞步为"打七响"(亦称"七击")。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
正由于"打七响"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故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地民间将"拍胸舞"称为"打七响"。
音乐
《中华舞蹈志·福建卷》(学林出版社,2006.2)说:拍胸舞"舞者赤足裸身,本无音乐伴奏,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面体现舞蹈本身的律动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渲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族舞蹈中粗犷、古朴的民舞遗风。"
现今闽台各地的"拍胸舞",大多配以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其源头则起于"梨园戏"《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表现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至三千两金盘缠用尽,被迫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沿巷边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边踏跳"拍胸舞"的情景。
此外也有以《风打梨》等曲伴奏的,以配合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舞蹈风格
《中华舞蹈志·福建卷》(学林出版社,2006.2)具体介绍了《同安拍胸舞》、《泉州拍胸舞》《踩街拍胸》、《酒后拍胸》、《乞丐拍胸》5种拍胸舞。并指出:"这种自由奔放的舞蹈,由于表演环境不一、情绪差异、舞者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职业、师承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跳法与风格,进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乞丐拍胸":是旧时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一般动作幅度较小、较拘谨和收缩,且往往在有意无意之中自然地融入表达示怜、乞讨、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体动作,形成"乞丐拍胸"特色。梨园戏《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即为此。
"酒醉拍胸":舞者多几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节奏快慢也较复杂多变,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如今踩街常见者大多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