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泉州处处皆文脉——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掠影
来源:中国日报网 | 作者:杨应森 | 发布时间: 2017-10-23 | 17773 次浏览 | 分享到:


郭飞跃是福建泉州艺术馆馆长,差不多30年,他的一项主要工作和职责,就是收集和保护先辈们为泉州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我随“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来到泉州艺术馆,郭飞跃就一直在和我们说起泉州的“非遗”。   

泉州,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目前,泉州拥有4项人类非遗项目,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的城市。同时,泉州拥有34项国家“非遗”项目、89项省级“非遗”项目、224项市级“非遗”项目。可以说,“泉州处处皆文脉”。

(图为德化瓷”研究所邱双炯的作品)

在泉州艺术馆的“非遗”展示馆,木偶头、瓷雕、木雕、花灯、刻纸、彩扎、竹编、漆篮、纸织画、金苍绣……让人目不暇接。郭飞跃说,在这些“非遗”藏品中,不少都是“孤品”,出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我看到,以通草为材料,运用剪、粘等技法制成的通草水仙花,真假莫辨;一对竹编雄狮,栩栩如生;一幅以烙铁“烙在棉布上的布烙画《百虎图》,活灵活现;类似走马灯的游鱼灯,一群鱼在灯上游动几十年……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育毅说,抢救、保护、传承我们的老祖宗们留下的这些“传家宝”,是泉州人弘扬“中华文脉”的责任。

正因为担忧许多民间技艺从此绝迹,这些年来,郭飞跃和艺术馆的同事们一直努力在民间收集这些“传家宝”。他告诉我,“今年又收集回了100多件珍品。”

(图为文庙里戏台上的“南音”演出场面。)

一路在泉州走走看看,我很是惊喜,惊喜的是,在泉州,不仅只是郭飞跃,还有许多人在为抢救、保护、传承这些“传家宝”而努力。

在泉州文庙的戏台上,“南音”弦管袅袅、“南戏”鼓乐声声。

 “南音”,起源于前秦,晋唐时传入闽南,并与当地民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泉州南音”省级传承人李白燕说,在泉州,差不多每个社区都有南音社团,传承、推广“南音”,“南音”已经深入到了泉州人的骨髓”。

泉州人喜听“南音”、爱看“南戏”。“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