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刺绣也称漳州丝绣,又名漳绣,是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用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特别是空心打只绣、垫凸金线绣和双面绣,绣工精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其中空心打只绣和垫凸金线绣是漳绣特技,而双面绣现在市面上已见不到,面临失传。漳绣题材有龙凤、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构图严谨,形象优美,神态生动,具有浮雕效果。绣品主要有龙裙、绣兜、五方旗、堂彩、横楣、桌围等,是寺庙、家庭、戏曲服装里常用到的工艺品,曾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芗城区文川里121号,今年58岁的沈崇洋,从事漳绣已有45年时间。他的“沈艺绣品”,因做工好,很受顾客的喜欢。
沈崇洋的父亲沈秉元(1932年-2010年),15岁时到“锦华绣铺”当学徒,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技艺。解放后到市尾村参加土改,因不会种田,回城租房于新华东路519号,后搬到顶田下20号。
漳绣以画在布上的图为基准,按图而绣,画功好才能绣出好作品。沈秉元因画得好,上世纪50年代到一家具店画家具图,后到漳州工艺美术厂。1970年沈秉元全家上山下乡到华安县湖林公社吉土大队庵后社。1975年借调到漳州市竹蓬社,画竹丝帘。沈秉元生有3男5女,均自幼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手艺。
沈崇洋1966年5月18日招工到竹编社,学习画图。后因“文革”开始而被清退,1970年随父上山下乡。在农村时,因其有制作漳绣手艺,倒流回漳州做漳绣及头盔。1980年户口迁回漳州后,在家里开起作坊制作漳绣。收到定单后,画好图案,再分发给绣工拿回家做。
由于沈崇洋制作的漳绣质量好,产品一直很畅销,但随着物价的不断提高,绣品价格跟不上,利润不断下降。虽然他也多次提高绣工的工价,但利润就那么点,仍然比其它行业的工价低,一些绣工不再做,转做其它行业,人员流失严重。现在仍从他这里拿绣品去做的绣工只有十多人,而且一些年纪较大,眼力差,较精细的活已无法做。因人手少,产量日渐减少,前来定货的人都要等上一段时间才拿得到绣品。
为了解决人员不足,沈崇洋曾想过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让残疾人学做漳绣,一来可解决用工难问题,二来可让残疾人自食其力,减轻残疾人家庭及社会负担。但又担心如果人多,要是没生意就不好办,毕竟生意是市场说了算。更主要是人多产量就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障,而他现在没那么多资金,无法保证那么多人一直有活做。
沈崇洋也曾想用做精品来填补人手少的问题。他曾做过一些精品漳绣,一幅售价上千元,虽然被大家认可工艺水平很高,但因工艺复杂,耗时长,实际得到的收入反而比做普通产品低。加上现在人们对漳绣的了解不够,只注重实用价值而忽略工艺价值,精品较少人买,只好中止制作。
现在沈崇洋仍在做他的漳绣,他的一对儿女也学会并接上班了,并且想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工艺加以改造。但他担心,新工艺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市场需求,但一些传统的工艺将会因此而弱化。把漳绣的传统工艺保留并传承下去,如今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沈崇洋正画庙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