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畲村原来是个穷村,不少村民靠借赊度日,被戏称“光赊村”。从2003年开始,村民利用这里的红土地和水质优良、森林茂密、云雾天气多的生态优势,种植优质铁观音茶,产品远销各大城市。现在全村茶叶面积1600多亩,茶叶加工厂80多家,畲寨茶业专业合作社升级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8950元,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子。
但村民开荒种茶,影响到山林的保护。为此,村里成立协调小组,规定哪块地可以开荒,哪块地不行。同时,村委会再次召集村民开会,大家同意在村规民约中补充一条:不属于保护林区范围的其他小山包,也必须确保“戴帽子”,靠近山顶的灌木丛和原始林一样不能动。
全村总体山地4000亩,如今划定保护的林地就有1600亩。
畲家文化:
一首畲歌的传承
在古色古香的凤凰台上,42岁的雷圣明忙着指挥一群畲族姑娘跳舞、走秀,拍摄旅游宣传片。
“畲族歌舞表演队有20多人,大家平时干农活,有空就集中起来排练。游客想看,就给他们表演。”雷圣明介绍。

原来,这个村落大约在350年前由漳浦迁居至此。由于地处深山,民族图腾、畲语、畲歌、畲家婚俗、请火节、打枪担等原汁原味的畲族文化得以完整保留,畲家民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官畲成为闽南畲族文化重要的研究基地,2014年9月被评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81岁的蓝贤老人告诉记者,过去,以歌代言是畲民最喜欢、最常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在田间地头,总能听到畲民们即景抒情、随题应答的歌声。在记者的请求下,老人当场唱了一首:“蝴蝶成双翅膀翘,彩带一条束郎腰。太短娘女接上织,太长连娘一起绕。”

为了保护、传承宝贵的畲家传统文化,这些年,蓝贤老人多方收集,先后整理出版了《畲家民歌》和《畲家民歌续集》。平时,他教村里的年轻人学唱畲歌,还到镇里的小学教唱。30岁出头的蓝发明,2009年开始跟着蓝贤和其他老人学习,现已成为畲寨有名的歌手。
“这项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我很高兴。”蓝贤老人欣慰地说。
和谐文化:
一个喇叭的作用
在官畲村,“书记的喇叭”鼎鼎有名。

村调解员蓝阿周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村支书威信高,有事一喊喇叭,大家都会听他的话。”
蓝金福介绍,过去他手提扩音器,在村里各处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通知和村民有关的各种事项,以村里的实例劝告村民和睦相处等,但总有村民反映没有听到。后来他在“桂花王”上挂上一个大喇叭,他一喊话,全村都听得见,效果很好。有一回喇叭被雷打坏了,凤凰台建后好,他就将喇叭移到台上。

每到种茶季节,蓝金福就天天通过喇叭喊话,劝导大家信守承诺,使用生物农药,施用有机肥,手工采茶等;到卖茶青时,他又通过喇叭,劝导村民不要把次茶掺到好茶中,不要砸了品牌。
有一年正月十二,村里举办请火节,来参加活动的有上千人。一位现役军人遗失了钱包,当他倍感沮丧时,村民指点他去找蓝金福。蓝金福立刻通过喇叭喊话:“有国才有家,军人为我们保家卫国……”这一喊果然奏效,很快,村里的蓝清水老人拿着钱包走上凤凰台。经清点,钱包里的东西一样不少。
在村里看到两块牌匾,一块是华安县人民法院授予的“无讼村(居)”,一块是新圩镇关工委授予的“创建‘零犯罪’村活动示范点”。
蓝阿周告诉记者,他当了这么多年的调解员,难得遇见几次村民纠纷。遇到纠纷,一般他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村里定下的“规矩”,大家就很快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