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东张侨——泉州北大门的海外弄潮儿
来源:福建文化网 | 作者:陈祖基 陈凤黔 陈金山 | 发布时间: 2022-01-11 | 27040 次浏览 | 分享到: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泉州北大门的全国文明村东张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全村有归侨侨眷1000多人,海外华侨、华人2000多人。

飘洋过海 异域谋生

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谢履(今泉港涂岭人)的《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概述了泉州地少人稠,靠耕种土地无法解决温饱,而自古发达的海外交通促使很多人另辟出路,到海外谋生和从事海上贸易。

泉港区东张村位于泉州市东北部,村庄南有格头山和羊角山、西有九峰山和天马山、北有一水相隔的仙游塔斗山,东有大海,由于这里地形呈斜坡走势,且土地贫瘠,民众难以养家糊口,自清朝中后期已有人到马来半岛谋生,而成批去东南亚国家的是民国初年。当时由于政府腐败无能、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匪患肆虐、民不聊生,老百姓急于寻找出路;而东南亚部份地区被西方国家殖民,大力发展工农业,殖民者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无奈之下,东张等村一些青壮年只得舍下父母妻儿,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国家谋生。

 

据长者回忆,村里较早去马来西亚的乡亲是陈捷元、陈玉梅等一批老长辈,大约在1915-1918年。那时交通十分不便,他们一般是几个村庄的十几个村民组织在一起,租借简陋的木帆船,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由于船小人多,又没有导航设备,他们只能凭借经验沿海岸线行驶,也时有船只偏离航线漂到其它海域,遇到台风巨浪或船桨折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由于路途遥远,要历时近两个月才能到达马来亚,当时通信落后,家人望眼欲穿,得近半年才会收到他们平安到达的书信。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都没想过有一天家乡竟然成为异乡,落叶归根,终究落地生根。

他们初到马来亚,两手空空、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做最苦最重的活才能获得生存。尽管在异国他乡很困苦,但他们认为没有战乱和抓壮丁的忧患,只要能吃苦耐劳,生活相比家乡稳定,就写信让在家乡的亲人也南渡马来亚谋生。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东张村有上百乡亲因生活所迫南渡。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经济还是非常落后,老百姓衣食温饱很难保证,数十个乡亲以依亲或继承财产的方法去马来西亚。八九十年代,又有部分乡亲通过劳务输出、贸易途径外出。他们大都居住在吉隆坡和槟城等城市,现已繁衍三四代,总人数二千多人,这几年有的移民到新加坡、澳洲等国家。 

创办乡会  联络互助

当年,马来亚经济也不发达,对于身居异国他乡的乡亲找工作或做事都是很困难的。为了帮助乡亲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团结互助、共渡难关,1935年,陈天仁、陈亚保、林金梅、陈玉梅等长辈积极参与发动组建“雪兰莪惠安华侨公会”,使旅马乡亲有联络互助的平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吉隆坡沦陷,马来亚经济疲软。这时公会的活动无法公开进行,这些旅居海外的侨胞乡亲同心协力,建立临时救乡委员会,积极参加当地华人组织的各种抗日团体,捐钱捐物,通过各种渠道送到香港,再辗转进入内地,支援祖国的抗日事业。当年陈天仁、陈亚保、林金梅等侨领为了支持抗日活动曾被抓进日本警察局。雪兰莪惠安公会创办至今,本着“惠国惠已、安国安家”的精神,为乡亲发展和家乡建设献策献力。侨亲林金梅、陈安龙、陈荣基、林玉唐、邱财加历任过该公会主席。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