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作品畅销国内外,在市场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勉冲·罗布斯达表示,面对如此良性的传承发展趋势,希望唐卡工艺师们能继续磨砺技艺,在传统工艺的创新上有所突破。
“非遗传承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应该把更多的传承人和学者专家纳入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链条中。”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眼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非遗资源,要走“保护、传承、创新、延伸”之路。潘鲁生表示,“保护”与“传承”是对文化“种子”的保护和培育 ,而“创新”与“延伸”则需要让非遗资源与时代结合,让非遗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可以跟文化产业密切融合,例如我们的传统民族工艺,在当代仍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有极大的市场可以探索开发。”潘鲁生说。
激活新时代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带来了《关于重视加强乡土人才技艺传承的建议》。“珍贵的传统技艺需要人们代代‘接力’方能长久传承,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传统技艺传承人队伍,这是一个关系到部分优秀传统技艺能不能持续发展、会不会中断消亡的重要问题。”莫元花说。对此,莫元花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摸清乡土人才家底,分类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建立梯次培养机制,促进传统技艺顺利传承;健全职业评价标准,畅通乡土人才发展渠道;构建组团发展模式,带强乡土产业持续发展;放大人才带动效应,带动基层百姓增收致富。
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看来,加强新时代文化遗产社会功能体系建设与政策研究迫在眉睫。她认为,应建立文化遗产分级分类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关数据库,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县(市)一级行政单位为主体展开文化遗产功能性分级分类调查,通过20年左右时间的积累,最终建立全国性的文化遗产社会功能体系与分级分类保护数据库;同时,制定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标准、操作指南,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卢永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