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泉州西街小巷里面的小西埕,因央视名嘴白岩松的一句话:“泉州,是你这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让它成为高颜值的“埕”,也让古城泉州红遍了大江南北。小西埕原是一个旧模具厂,它的走红,勾起我小时候在老家古厝大埕纳凉的回忆。
老家峰尾古城内外不乏有叫埕的地方。闽南古大厝门口基本上会有一块空旷的小平地或是一处露天的场子,为U字形状的短墙围成,人们称其为“埕“。与埕字相关的场所好几处,有东内埕、南门祖厝埕,有本土小说《风窗月》中描写的大石埕,有位于宋代建造的东岳庙边上专门供人做买卖的草埕,有东郊埕、尾厝埕,有海边沙滩的龙狗尾埕(现为海事局用地)。
我最熟悉的莫过于古城东门外的“校正堂”门口的那个埕,是由一块块长条石板铺成的埕地,紧挨我家老屋的后门。据说此处在古时是士兵操练的校场,距离城门约50米。东近北管大师刘永赖(1852-1926年)故居,南面不远处的是“城外井”,又叫“龙喉井”。峰尾古城早期是海防要地,有城必有兵,可见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记事起,村民习惯叫它“大埕”。大埕,其实并不大,有百来平方的模样,可以说我童年的大部分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时候,“大埕”成为周围村民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为生活生产提供了便利。“小天地,大作为”,村民农忙收成后晒路生、晒薯箍签、打麦、印煤炭、打白灰、印土角……清晨“叽叽”的扒鼎声,充满节奏,在城外邨此起彼伏。
六月天的月光暝,它是大人们乘凉话仙讲古的好去处;休渔季节,它又是渔民整理渔具打索织网补帆、堵脐比臂力的好地方。大埕也是我们孩时的游乐园:踢踟蹰、敲铜丕、弹滚珠、砸橄榄籽、踏母石、老鹰抓小鸡、“红军捉特务“……
在“大埕”经常会出现一些走江湖卖艺的师傅,借用场地“打拳头卖膏药”,我们叫“浪过路仔”。这时最热闹的,“镗镗镗”急促的铜锣声,把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敲过来了,不一会儿便人山人海。为了养家糊口,“浪过路仔”也是够拼了,凭三寸不烂之舌,吆喝开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吃什么会好……”。我们这群不谙世事的小孩根本听不懂这些江湖话术,也不懂人家生活的无奈。我们最爱看的节目当然就是打拳头,耍杂技,变魔术。此时“浪过路仔”也会“直播带货”,卖一些祖传的膏药,如跌伤药、蛇伤药、鹧鸪菜和文虫糖仔(塔糖驱蛔虫的药)。接下来又是耍猴子跳圈圈,使出浑身解数耍出各种花样,招揽生意。人群中不时地传出喝彩声,卖艺人便牵着猴子向观众鞠躬领赏。其实,靠“打拳头卖膏药“弄几两碎银,才是他们真正的营生手段。这种演出场面,在当时农村,除了演戏和演电影外,算是比较大型的文艺表演。
大埕见证了岁月的忧喜,诉说着人生的风雨。如今虽“人去埕空”,那些儿时的欢声笑语,人世间的温情, 每每忆起 ,倍感亲切……
(本文作者:刘青林)
2024-12-18
2024-10-30
2024-10-28
2024-10-28
2024-01-19
2023-12-14
2023-12-14
2024-12-18
2024-11-30
2024-10-14
2024-10-09
2024-07-24
2024-10-30
2024-10-20
2024-10-11
2024-09-24
2024-07-08
2024-03-18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