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公告
更多>>
东张侨——泉州北大门的海外弄潮儿
来源:福建文化网 | 作者:陈祖基 陈凤黔 陈金山 | 发布时间: 2022-01-11 | 26622 次浏览 | 分享到: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泉州北大门的全国文明村东张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全村有归侨侨眷1000多人,海外华侨、华人2000多人。

飘洋过海 异域谋生

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谢履(今泉港涂岭人)的《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概述了泉州地少人稠,靠耕种土地无法解决温饱,而自古发达的海外交通促使很多人另辟出路,到海外谋生和从事海上贸易。

泉港区东张村位于泉州市东北部,村庄南有格头山和羊角山、西有九峰山和天马山、北有一水相隔的仙游塔斗山,东有大海,由于这里地形呈斜坡走势,且土地贫瘠,民众难以养家糊口,自清朝中后期已有人到马来半岛谋生,而成批去东南亚国家的是民国初年。当时由于政府腐败无能、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匪患肆虐、民不聊生,老百姓急于寻找出路;而东南亚部份地区被西方国家殖民,大力发展工农业,殖民者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无奈之下,东张等村一些青壮年只得舍下父母妻儿,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国家谋生。

 

据长者回忆,村里较早去马来西亚的乡亲是陈捷元、陈玉梅等一批老长辈,大约在1915-1918年。那时交通十分不便,他们一般是几个村庄的十几个村民组织在一起,租借简陋的木帆船,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由于船小人多,又没有导航设备,他们只能凭借经验沿海岸线行驶,也时有船只偏离航线漂到其它海域,遇到台风巨浪或船桨折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由于路途遥远,要历时近两个月才能到达马来亚,当时通信落后,家人望眼欲穿,得近半年才会收到他们平安到达的书信。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都没想过有一天家乡竟然成为异乡,落叶归根,终究落地生根。

他们初到马来亚,两手空空、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做最苦最重的活才能获得生存。尽管在异国他乡很困苦,但他们认为没有战乱和抓壮丁的忧患,只要能吃苦耐劳,生活相比家乡稳定,就写信让在家乡的亲人也南渡马来亚谋生。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东张村有上百乡亲因生活所迫南渡。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经济还是非常落后,老百姓衣食温饱很难保证,数十个乡亲以依亲或继承财产的方法去马来西亚。八九十年代,又有部分乡亲通过劳务输出、贸易途径外出。他们大都居住在吉隆坡和槟城等城市,现已繁衍三四代,总人数二千多人,这几年有的移民到新加坡、澳洲等国家。 

创办乡会  联络互助

当年,马来亚经济也不发达,对于身居异国他乡的乡亲找工作或做事都是很困难的。为了帮助乡亲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团结互助、共渡难关,1935年,陈天仁、陈亚保、林金梅、陈玉梅等长辈积极参与发动组建“雪兰莪惠安华侨公会”,使旅马乡亲有联络互助的平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吉隆坡沦陷,马来亚经济疲软。这时公会的活动无法公开进行,这些旅居海外的侨胞乡亲同心协力,建立临时救乡委员会,积极参加当地华人组织的各种抗日团体,捐钱捐物,通过各种渠道送到香港,再辗转进入内地,支援祖国的抗日事业。当年陈天仁、陈亚保、林金梅等侨领为了支持抗日活动曾被抓进日本警察局。雪兰莪惠安公会创办至今,本着“惠国惠已、安国安家”的精神,为乡亲发展和家乡建设献策献力。侨亲林金梅、陈安龙、陈荣基、林玉唐、邱财加历任过该公会主席。

 

马来西来惠安社团联合会缘起于1958年10月11日,在雪兰莪惠安公会大厦开幕典礼上,全马各地同仁响应来自槟城惠安公会代表骆清泉发起创办全国总会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来西亚惠安总会”。1976年10月10日由雪兰莪惠安公会举办第一届马新惠安社团联谊会。1976年12月29日总会正式注册成立,并推选大路村侨亲拿督陈安龙(时任雪兰莪惠安公会会长)为第一届(1976-1978年)会长;岭头村侨亲丹斯里林玉唐历任第7至9届(1989-1994)会长;丹斯里邱财加历任第13至18届(2001-2013)会长。 

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成立于1957年4月,至今共有团体会员192个,分布东、西马十三个州属,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社团之一,见证了马来西亚的建设与发展,也为马来西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丹斯里林玉唐历任第18届(1994-1996)总会长,丹斯里邱财加历任第25至26届(2012-2018)总会长,肩负起推动马来西亚福建人大团结、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并促进文化慈善公益事业及各项活动发展的重大责任。 

艰难拼搏  心系亲人

远涉重洋的乡亲在海外的经历,每人都是一个心酸的故事。早期华人社会地位低微,寄人篱下,以出卖苦力为生,主要从事建筑、农耕、种植、采矿、工匠等业,晚上露宿街头、工地或草棚。他们省吃俭用,小有积粒便开始以此为本从事拉人力车、做小商贩生意等。由于大部分人的父母、妻儿及兄弟姐妹还在家乡,为了给“唐山”亲人多寄点钱或回国探亲给亲朋好友带点衣物、药品,都把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最低点;有的人为了省钱,几年舍不得回国,但只要有熟悉的乡亲回国,就将积攒托他们带回乡给家人养家糊口;有些尚未成家的通过几年拼搏省吃俭用积蓄点钱回家娶妻生子,也有少数与当地的华人二三代女子结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当时有几年马来亚与中国内地书信不通,使得这些旅外侨胞曾几年和家乡的亲人断联。在日本投降后,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中马人民又可以正常往来了,侨亲们有的马上回国探亲,带衣服、药品等赠送自己的亲友;有的使用侨汇券购买大米和其他紧缺物资分给亲友;有的自己无法常回,就通过汇款资助自己的亲友。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经济经过几年恢复,少数自己开公司办企业的侨亲经济好转,这时他们开始将多年拼搏、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寄回国给亲人兴建房屋。

 

 

洋楼遗风 锁住乡情

东张庞大的南洋华侨群为这个美丽的村落打造了一幢幢糅合了闽南风和南洋风的别墅楼群。1953年,陈捷麟先生兴建了村里第一幢名为“东昇楼”的两层五间张洋楼,楼房二楼阳台大门上雕刻着“1953  东方红”字样,顶楼上方插立着一颗金星,寓意海外华侨对中国振兴、美好生活的祝愿;楼顶正前方的圆口原来安有个南洋时钟,作为那个年代稀罕物的时钟,成为全村人起居工作的指南;石柱上的藏头联:“捷渡重阳成巨业,麟送贵子展鸿图”诉说着主人爱拼敢赢、血溶于水的深情。陈先生也曾鼓动多位侨亲返乡兴建楼房。1955年, 陈玉来兴建土木石结构三间张成智楼。1956年,陈玉梅先生兴建了两层三间张楼。紧接着,陈玉瑞、陈玉荣、陈来荣、陈勇明等侨亲陆续回乡起厝,由于当时有能力兴建这样气派房屋的只有这些旅外侨亲,所以人们都称这些房屋为华侨屋(或称“番仔厝”、“南洋楼”)。在这些知名度较高的华侨老前辈影响和带动下,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政府鼓励华侨在家乡兴建大厝,一座座华侨屋所拔地而起,东张村现存南洋楼中保留较为完整的有33栋。这些“南洋楼”在建筑材料方面改变了家乡以前红砖和土墙外面用一层石灰加固的传统施工方法,采用木石结构,增强了抵御风雨侵袭的强度。在建筑风格方面则不拘一格,既保留了闽南皇宫起的传统模式,又吸收了东南亚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大都雕梁画栋,有木雕、砖雕、石雕、灰雕;内容丰富,有文字、山水、花鸟及反映应年代的生产、学习、宣传图画;有石刻篆隶行楷,木刻团字标语、楹联、家训等;且大门外都有庭院和围墙,整体造型大气典雅、别具一格。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一幢幢承载着海外侨胞情感记忆的南洋楼,因年代久远等各种原因或空置或荒废。为了能保护好这些浓缩着东张华侨“走南洋”的艰辛岁月与蕴含着家族文化的楼宇,村两委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有意识地开展修缮保护工作,以最大程度保留南洋历史文化内涵。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堂作为表率主动捐出自家的东昇楼,并出资35万修旧补漏,建成界山镇“侨史馆”。陈玉荣始建于1972年的仿古五间张永福楼空置已久,2017年起进行恢复、建设与改造,成为村里的侨史馆、百姓书房和休闲活动点。永盛楼两兄弟本计划拆除重建,村两委建议他们通过移位建设,得以留住楼房原貌。如今这些承载着珍贵历史信息的南洋楼已成为美丽侨乡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 

心系祖国 反哺家乡

侨亲们在海外打拼的经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国家稳定、民族昌盛、家乡发展百姓方能安居乐业。所以他们从解放初期稍有积累,便慷慨解囊,帮助家乡兴建学校、铺桥造路等。

1951年,旅马侨亲陈捷麟、陈玉瑞、林金梅、陈亚保、陈宗连、陈金仦等看到家乡小孩子为了读书,需要到邻村的潘厝去上学,便发起兴建玉湖小学,他们带头捐资并发动旅马侨胞共同募集资金,兴建了玉湖初级小学校舍共五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当时只设小学四年级,这是惠北第一所侨建小学。1977年,玉湖大队革委会鉴于玉湖小学位置的面积太小,决定选址在东亭龙身地段对学校迁址扩建,陈捷麟、林金梅、陈荣基、陈祖荣、陈玉瑞等旅马侨亲获悉后,积极响应并带头捐资,募集60多万元侨资支持学校扩建为完全小学。惠华中学兴办前,玉湖小学还曾设立初中部。后经东张、东亭两村的民营企业家和旅马侨亲陈寿奇等多次捐资,拆除早期兴建的二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进行改建扩建、不断扩大规模,1999年改名为界山镇玉湖中心小学。

 

1987年,旅马侨领陈荣基、林玉唐为首倡导联合陈玉瑞、陈祖荣等40多位侨亲筹集首期建设资金在家乡兴建一所中学——惠华中学。1989年建成四层楼20间教室,四间休息室,1000平方米教师宿舍楼、500平方米学生餐厅交付使用。1992年陈荣基、林玉唐率领成立惠华中学扩建董事会,发动侨亲将惠华中学建为完全中学,陈荣基、林玉唐、陈玉瑞、陈新春等20多位乡亲集资建设二期教学楼。1995年获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惠安县惠华中学注册为普通完全中学。同年,陈荣基、林玉唐、陈玉梅、陈祖荣等侨亲再次捐建教师宿舍、校门、围墙等设施。2006年,邱财加先生独资建立惠华中学综合科技大楼。2014年,陈荣基儿子陈汉龙捐资建立“荣基读书广场”。后海外侨胞和界山镇的民营企业家又陆续捐资扩建,不断完善惠华中学办学条件。如今校园内的“校史馆”、“侨望亭”,一一诉说着侨亲们大公无私、热心桑梓的故事。

解放后,居住在槐山以北的村民需要经常去位于柳厝村的南埔公社办事和南埔街购买生活用品,而以南的村民也常要到枫亭购买生活用品,每回村民来回都要赤足涉水通过约有二十多米宽的龙马溪。1963年,东张村陈捷麟、陈亚元、陈祖荣,东亭村陈宗连、陈金仦,东吴村吴来发、岭头村林金梅和槐山村林文龙等带头发起捐资,并发动全玉湖片的旅马侨亲(包括玉湖、东张、鸠林、河阳、槐山、岭头、狮东等村)踊跃捐资,募集到一笔建桥资金,委托家乡侨眷代表陈宗逊、陈进富和狮东村吴吓旦、槐山村林开清、侨联陈仁兴等人专职负责,在龙马溪中下游的东张村通往槐山村的交通要道位置兴建了一座宽约5米、三孔、四桥墩(含两边桥头墩)的石拱桥桥梁。1964年该桥建成后,为泉港与仙游两地百姓经贸往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惠安县政府为激励乡亲的爱国热情和善举,将该桥命名为“华侨桥”。

玉湖陈氏祖祠是从陈谊忠公开基东张的1279年始建,具有七百多年历史,风雨侵袭、墙壁变形、屋面塌洞。1991年,陈捷麟、陈荣基、陈玉瑞、陈祖荣、陈新春、陈宗良、陈东春等宗亲侨领,积极倡导并在马来西亚筹集资金50多万元,对玉湖陈氏祖祠全面翻新重建,总占地面积为523.52平方米。门柱上的:“侨贤倡导集资修家庙赤子心,乡亲力图鸿案祖丕顕裔孙承”再次见证侨亲为敦亲睦邻、乡族和谐发挥的重大作用。

东张宫于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年),陈谊忠公在东张村安居,为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而主持兴建。由于历经多个朝代,宫庙风袭蚁蛀,屋面漏水,虽经多次修葺,仍濒临坍塌之危。1983年,陈捷麟在马来西亚发动,与陈荣基、玉瑞、祖荣、东春、宗才、玉荣等旅马乡亲共同筹资三十多万元,并亲自回乡主持修葺。

东张村土地贫瘠,曾经耕作农田所需水利灌溉靠龙马溪供应,每逢暴雨或干旱都会造成作物失收,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计。为此,东张村的多位旅马侨胞心系家乡、关注民情,在侨领陈捷麟先生的倡导下,协同陈玉瑞等十多位侨亲筹措资金十几万改造龙马溪下游水利工程,建坝修渠以确保东张村大片农作物的供水问题,深受广大民众的称赞。

此外,由于当年村里有很多学生到枫亭的仙游六中读书,很多乡亲到枫亭医院诊治疾病,陈捷麟先生还积极捐资参与建设枫亭仙游六中、枫亭医院,惠及两县学子和老百姓。

近年来,旅马侨胞陈玉瑞、邱财加、陈金敦、陈新春、陈祖荣等侨亲捐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捐资村老协会活动经费等公益事业不遗余力。

 

党带侨建  谱写新篇

东张村侨联在区、镇侨联的指导下,精心打造“一馆、一社、一站、一会、一楼”五个平台,用侨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联系互动海内外侨亲,共同开展维护侨益、传播中华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等活动。

“一馆”即“侨史馆”。界山镇“侨史馆”设在东张村旅马乡贤陈捷麟捐出的南洋楼“东昇楼”,两层共1220平方米,按照“侨领风范、精神传承、异域谋生、心系家乡、造福桑梓、南洋群楼、侨民携手、共筑未来”等八块功能,通过现代陈列手法,展示界山海外华侨华人迁徒繁衍、发展创业、情系家园、热心公益的光辉事迹,传承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为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构筑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

 

“一社”即泉港文管侨之韵乐社。乐社成立于2015年,由侨眷侨属人员组成,用方言小戏、锣鼓唱、快板、独唱、合唱、器乐合奏等表演形式,配合党和政府进村入校演出100多场次,深受广大群众赞誉。同时,侨联及时把家乡开展的文艺活动内容,通过乡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传送给海外侨亲,让他们在异乡也能观赏到家乡的方言戏曲音乐,丰富侨胞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家国、家乡情怀。

“一站”即“涉侨维权法律服务工作站”,2016年1月6日,泉港区侨联联合区法院在东张村挂牌设立全区首个“涉侨维权法律服务工作站”,搭建维护侨乡同胞合法权益新平台,开创民间调解处理侨胞法律纠纷问题新形式,将涉侨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进一步拓宽加深涉侨维权工作范围,营造“知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

“一会”即“东张村华侨历史学会”。学会聘请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教授为华侨历史学会高级顾问。着重对侨批、侨物件、老归侨口述历史等有关华侨故事进行收集编撰与研究,出版了《玉湖忠孝家风》《南洋情》《界山南洋楼》等书籍。

一楼”即南洋楼。每一幢都是中西合壁结构,靠海外侨胞邮寄的钱款建起来,一砖一瓦都记录着他们对祖(籍)国和家乡满满的乡愁,有着珍贵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意义。为保护好这些蕴含家乡文化与浓缩东张华侨“下南洋”艰辛岁月的楼宇,村里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有意识地开展对南洋楼的修缮保护工作。修缮后将集研学基地、南洋休闲文化、乡村特色小吃等功能为一体,增设民宿和南洋文化展示厅等功能。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南洋历史文化内涵,留住侨胞悠悠乡愁。

东张村的侨亲们用血汗和真情诠释着“进取、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的精神。当年,他们融入侨居国自强不息;如今,他们情系桑梓共谱新诗篇。一次次漫步在这个现如今朝气蓬勃,却又无处不透露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村落,笔者不禁为之所动:

刺桐花红映荷露,疏离阡陌嵌油墙;

洋楼风采萦游子,榕木根盘系故乡。

科技兴农富大众,果蔬香溢醉庭芳;

东张邨貌闻全国,泉北明星耀四方。

(陈祖基 陈凤黔 陈金山)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