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如今,每年冬天分享芦柑、吃芦柑,细细地感受家乡的味道已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昨晚吃了酸辣鱼,半夜里醒来感觉有些口渴,于是起床吃了两个甜津津的芦柑。吃完后,我毫无睡意,关于芦柑的一幕幕往事如同电影镜头浮现在脑海中,令人难以忘怀!
我的老家在永春乡下,自己家也曾分得几亩贫瘠的土地,种上芦柑树。只是种芦柑树的地方离家实在太偏远了,不便管理,每年只能结出些许表皮斑斑点点的次果。那时,父亲和兄长忙于生计,常年奔波在外打工、创业,果园疏于管理。小时候的我们,想要吃上等的芦柑,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年芦柑成熟的季节,乡亲们纷纷采摘完,都会把芦柑装到大箩筐里,用扁担挑回家。我们常在乡间公路上嬉戏,每逢遇到挑着满满两大箩筐芦柑在半路上歇息喘气的乡亲,好奇心就会驱使着我们走近,细细地打量箩筐里的丰收。偶尔会有善解人意的乡邻,允许我们从中挑一个又大又红的芦柑解馋。
往年,芦柑的价格并不是很高,最大的果子一斤也只能卖到两三元。印象里,那些年的冬季,大大小小的芦柑采购商会令人开着大小卡车到乡里大批量采购芦柑。果农以一斤一元多的价格出售芦柑,如果能卖到2元多的,几乎都会心里偷着乐,眼角眉梢都是丰收的喜悦,逢人就津津乐道。那些暂时卖不掉的中小果,乡亲们会用红色的塑料袋包装起来,待到来年正月继续卖!然而,总有一部分储藏不善或者放得太久的芦柑会烂掉,乡亲们只好忍痛割爱,把坏掉的果子倒在小溪里,随着溪水漂走。我们这些没有吃够芦柑的“小馋猫”时常会脱掉鞋子,挽起裤脚,下到冰凉的溪水里去挑拣些没有全部烂掉的芦柑带回家,再用小刀削去烂掉的部分,捡拾两三瓣完好无损的柑瓣品尝。这种不花钱的“美差”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心酸,但是当年却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我到陕西念书。每年寒假回家,正好可以尝到家乡的永春芦柑。有位小学同学的父母亲,长年种着许多芦柑树,他们把老芦柑树照料得很好,成了我们村最早脱贫致富的种柑大户之一。他家的芦柑又大又甜,色泽鲜红。寒假里,我们常会到他家喝茶叙旧。热情待客的老同学常常会拿出几个芦柑摆在茶几上,问我们要不要品尝一下。我们时常会不客气地解决掉几个芦柑,让美味的汁水甜到了心里。
再后来,我们来到了城里。秋天一过,心里就不自觉地盼着冬天的芦柑季。这几年,我总会自掏腰包买些芦柑送人,希望身边的朋友们都能尝尝我记忆中的味道。
说到分享芦柑,孩子们最是开心,他们有的当场就会迫不及待地吃起来,有的会带回家与家人共同品尝!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买了两箱芦柑分给班上的学生,每人一个。他们把芦柑当成了老师的奖赏,愉快地把这件小事写进了日记和作文里,芦柑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开心果、胜利果。
前几天,我又找老乡买了十几箱芦柑,分送给班上的学生。我想,这或许也会成为他们部分人心中美好的成长记忆,更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美好可以分享,快乐也可以分享,我们要一起努力做个乐于分享的友善之人!(此文已发表于《泉州晚报》)
【作者简介】郑清井,男,福建永春人,大学学历。现在北师大泉州附中当老师,系丰泽区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会员,已在《海峡都市报》《厦门日报》《海峡导报》《海西晨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丰泽文学》《青年文学家》等市级主流报纸和杂志发表新闻、散文、新闻图片二百余篇(幅)。
2024-12-31
2024-12-18
2024-10-30
2024-10-28
2024-10-28
2024-01-19
2023-12-14
2024-12-18
2024-11-30
2024-10-14
2024-10-09
2024-07-24
2024-10-30
2024-10-20
2024-10-11
2024-09-24
2024-07-08
2024-03-18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