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农耕文化的起源
来源:网络 | 作者:网络 | 发布时间: 2022-07-04 | 256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中华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 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文化起源于农耕,具有浓烈的农耕特色,伴随游牧--游耕--定耕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农耕文化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农耕文化发源于先祖的“游牧”文化。发展壮大于“游耕”到“定耕”这种特有的生产活动之中。“游牧”、“游耕”到“定耕”是农耕文化的主线。各类文化都是这条主线派生出来的衍生物。

中国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影响历朝历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形成的连绵不断的农耕文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困难而不倒: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使中华文明屡遭浩劫而不衰: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我国更早选择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农耕文化特别强调和谐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以和为贵,追求小康与大同的远景目标。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理念塑造了先民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维系了社会的稳定,支撑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科学、和谐、健康发展之路。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