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表达弘一法师为民族文化精神支柱的“引意”。
在面部表情上,细腻表现弘一法师“宁静淡雅”神韵。以全新角度与超尘脱俗的形式,来透彻地突显一代宗师“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的修养,以及对文化与佛学执著追求的刚毅的精神内在神韵及风范,从而达到“虚实并济,凝意传神”的效果。
中国木雕是具有优秀传统传承基因的“民间工艺”,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创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思想的表达和倾诉的一种方式。而木雕市场因素常常决定着木雕的创作题材,故而作品常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俗套”。当下,木雕艺术多挂“传统牌”的旗号,唯独缺失了一种肆无忌惮的创作热情,过于美化和理想化的艺术倾向,让木雕艺术的视觉词典极度匮乏。
寻找事物中的非同寻常性,捕捉更多事物之外的东西,也许可以唤醒被传统技艺裹挟已久的全新创作欲望,对物的肌理和性质的传达是超越于经验之上的。木雕艺术的经验性是一种观察力,技艺的精湛只是另一种经验形态,艺术被呈现于多重价值中,创新并传承的过程才具有表述力和鉴赏力。我尝试将上述哲学中的“偶然性”概念引入木雕艺术领域,重点对木雕艺术创作的经验性进行讨论,以期阐释经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偶然性,重塑木雕视觉词典多层表述价值的可能性。
《虔诚》(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作品赏析:描绘一位步履蹒跚、笃定前行的老妪,却满怀一颗虔诚的心,去朝拜敬奉属于她内心精神世界所信仰的救世主。她虽一生历经沧桑与磨难,唯信仰化解了她心中无限苦闷,支撑着她砥砺前行,永怀一颗敬畏与虔诚的心,对生活未来依然充满期待。
人在旅途,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只有虔诚的信仰文化。当代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约束着自我道德规范与救赎,在遇到困苦与坎坷时,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支撑着顽强前行。
有意识创作与无意识创作,是由创作者本身为主体与被创作实体这两个因素接触产生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创作者主体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对创作实体加以感受、认知和理解。
多数有意识的创作行为是由主体运用自己的感知力和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设定和想象,最终开始对实体进行创作的完整事件。而无意识的创作行为范围,并没有太过于设定,多数产生于主体对实体创作过程,介于自身创作惯性或下意识突发的行为中,这更能显现出创作行为的偶然性。这种经验,离不开实体创作者在潜意识中企图摒弃理性创作所产生的
2024-10-30
2024-10-28
2024-10-28
2024-01-19
2023-12-14
2023-12-14
2023-06-27
2024-10-14
2024-10-09
2024-07-24
2024-07-11
2024-06-03
2024-10-30
2024-10-20
2024-10-11
2024-09-24
2024-07-08
2024-03-18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