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行为。这种偶然性也许不完全能呈现出木雕创作者所要表述的东西,但确实存在其特有的纯粹性和透明的客观性。它的艺术性也许就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尺寸变化或是实体神态上被不经意间细雕的安排。这种突发的创作,正好可以填补上木雕艺术鲜有的视觉解读的多重共存。
无意识情境下的创作行为所呈现的内容,其实需要来源于对知识和经验的情感累积,对人、对自然、对万物印象的解读,对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正确批判。这样的经验甚至可以产生出作为木雕艺术鉴赏的高端形态。创作者作为主体人,其人生阅历、审美力、经验等因素是否丰富细腻,决定了非偶然行为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观者对作品进行观赏时再创造所能达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意义。我们可以从创作本身所体现经验入手,通过对艺术节奏的构成及过程的具体分析,考察论证这种创作偶然性产生于创作者的经验。
《春秋》30x25x88cm 阴沉楠木(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赏析: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名人,是历史的一个符号。名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直接的推动者。
士大夫,既是千年历史上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作品创作采用高度浓缩时空、臆想具象,运用适当抽象的艺术表达手法,捕捉刻画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士大夫之波谲云诡,塑造充满传奇的人物印象。
创作此作抛开人物是非,刻录历史符号。
非偶然性经典化,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是具有创作者的文化价值象征性。非偶然性的创作是一种能力,拉尔夫·史密斯(Raiph.A.Smith)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一书中提到:“对一种复杂的视觉或听觉构图以及它们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这句话十分准确地说明了非偶然性中的必然性。这种能力来源于习得经验的积累,从不间断地添加新视野,像木雕本身被体现的过程一样,在博大的精神世界中不停地削减出自身的艺术境界。
徐敬业说:“让我再一次度过所有的眼睛,这一次,对岸就是我自己。”创作的极致就是自身精神世界的丰满和不断丰富的审美意蕴,艺术创作手法并不拘泥于那种形式,所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创作者发现“偶然”即“非偶然”所产生的多重性并促使艺术走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