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虽退休多年,但连连续聘多年,至今还战斗在第一线,为中外来宾宣传推介着九日山,因为一部九日山的发展史和泉州的海丝文明史了然于胸,特别是讲起九日山摩崖石刻和祈风文化来行云流水,旁征博引,有史有据,加上中气十足,一点都不带停顿的。
在正规的视听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带有点地瓜腔的胡家其,但现实版的他,荤素兼备、庄谐有度,偶尔还把石碑上的话语转成「liu qiu」话,贬损一下自己。基本,蔡六他儿媳妇屁股涂黑墨的段子也参插其中。他一直认为,闽南话不是地方方言,是汉唐官话。
他这只土番有正番所无法企及的灵性。从他解读这块南宋名人赵师耕留下的祈风纪念碑,足见其活化「死碑」的妙手。他说,这短短的24个字,博大精深,深藏着五个「W」——
「淳佑丁未仲冬二十有一日古汴赵师耕以郡兼舶祈风遂游」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尽藏其中,妙不可言。
老胡深知传播的巧妙,在多年的动脑磨牙实践中正是抓住「死」碑上的活「梗」,切中媒体传播的兴趣要害,让九日山文化余波荡漾,活灵活现。
当然,正如老胡所说,他胡说不八道。他自嘲,自己把自己的胸脯拍得两边不对称,表达出对「丰州自古就是闽南文化的中心」的充分自信:
第一,丰州曾是郡、州、县的治所,闽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提供了人文条件。
第二,优越的地理条件,这边是海江的结合部。
第三,有了与妈祖不一样的海神,才有祈风盛大仪式。(古时,每年春夏秋冬之交,泉州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都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冬谴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敬祭海神,向通远王祈求赐风,让商舶畅行安归。)
第四,丰富的物质基础。有了东西你才能出海去跟人家进行贸易,安溪的茶叶、德化的瓷器、永春的物产,还有丝绸以前泉州的养蚕业很发达。物产顺江而下,九日山这边是必经之地。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去灵山圣墓行香,来九日山祈风。
第五,就是产之不绝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木船。你看我们这边有的是树,木材顺江而下,造船业很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