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乡愁在路上:古城渔镇
来源:福建文化网 | 作者:刘辉雄 | 发布时间: 2022-06-09 | 22572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按】世上最温暖的港湾叫家乡,心头最柔软的地方是故乡。余光中说:“世上本没有故乡,只是因为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只是因为有了离别。”走得愈远、离得愈久,乡愁收得愈紧。游子的故乡,不在家乡、不在他乡,而在心的深处。

 古 城 渔 镇

没有离开家乡,没有远行的回望,就无所谓故乡,也就没有乡愁。归属于这片土地的童年,也许只有成长的烦恼和生活的艰辛,伴随着诗和远方的渴望……

——题记

 

峰尾,位于湄洲湾南岸、泉州市泉港区东南部的圭峰半岛上,与湄洲岛隔海相望,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这里凭山俯海,世代以海为田、耕海牧渔,虽说“行船走马三分命”,但“讨海”是大多数海边人一辈子的向往和生计。这里方言特别,属于闽南话语系里的“头北话”,而且是更为独特的小语种“峰尾话”。耸立在半岛东端旧城顶的“圭峰塔”,就是这里“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的隽永图腾。圭峰塔下,有宋元时期卢仁、卢瞻、卢琦等名士良吏的故居,是北宋名臣蔡襄的外祖父家。蔡襄登第后来此拜谒,写下了“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的缅怀诗句。这方书法端庄遒丽的古老石刻,至今还保存在这里。

峰尾古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城内小巷密如罗网,光滑的石板路在红砖厝、南洋楼和杂石密砌的低矮小屋间穿行。我就出生在“城边”“三落厅”的“榉头”(厢房)里,外祖父家是“后街路”“三层砱”的造船黄氏,因祖传“黑舶五枪堰”造船技艺而闻名。在我的记忆里,古城的巷子幽深湿润。轻风细雨中,看不到优雅的油纸伞踽踽行走,也遇不上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只是这里多雨潮湿,或是人们经常到城外挑水一路荡漾洒落的井水,还有那放养的猪仔四处逛荡撅起屁股留下的痕迹,石板路总是湿漉漉的。从“城边”到“三层砱”的这条小巷,是我童年最初的生活场景。对于孩提的我,“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的院墙是那么的“高耸”,透过芜杂灰暗的小巷,凝望那湛蓝天空中悠然而过的白云,总渴望自己也能飞得那么高、飘得那么远…… 

 

 “城边”原先是古城的西北边城墙,紧靠峰尾湾姑妈澳。向东北延伸入海的“石眠床”“虎尾屿”,是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形成了深广的腹地,成为不可多得的避风良港。城毁墙倒后,这一带又填海用城墙石筑起了海堤,有了石砌的护栏、伸入海里的石阶和“渡头”。

我家的“榉头”离海堤很近,只有“三两底厝”远。在这里,可以看海看船、看潮起潮落。停泊在港湾里的渔船,静静地守侯着自己,静静地守望着大海,渔港最丰富的内涵就在这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特别是大风季节,峰城内外所有渔帆船都聚集在姑妈澳避风,那一排排大大小小青一色的“黑舶五枪堰”,随着咆哮的海浪摇摆荡漾,是那么的热烈壮观。鲁钝沉默的我,喜欢趴在“渡头”石栏上看船,辨认着外祖父家“竖令”建造的那些“黑舶五枪堰”,因为它们有着不同于其它渔帆船的标致和气度。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