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海外贸易的舶来品 和泉州撞满怀的异域物品
来源:泉州晚报 | 作者: 吴拏云 林瀚 | 发布时间: 2018-08-22 | 322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宋代,泉州可是名符其实的“大都会”,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泉州户口已达20万户以上,是全国人口超20万户的八大州郡之一。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不成比例的是,泉州耕地相对缺乏,粮食无法自给,长期“仰粟于外”。在粮食危机与就业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泉州人将目光投向了大海深处——去耕耘“海田”,去发展海外贸易,成了他们不得不做出的抉择。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由是称:“盖生齿繁而可耕之土狭,故良农寡而逐末之俗成。”正因为泉州海外贸易发展极快,所以它在历史中才有机会和“市舶司”撞了个满怀。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著名的摩洛哥旅行家,曾称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如今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其塑像。

 “抽解”比例各朝不同

  市舶司(使)是我国古代唐、宋、元、明朝代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的办事机构,用来检查贸易船舶、征收关税、收购王室专买品、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处理其他对外事务。《宋史》卷167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入唐以后,泉州港逐渐兴起,是一个蕃客往来之地。唐武德年间(618年一626年),泉州海路所通的国家和地区,东至东北方有日本、高丽,南达南海诸国,西抵印度半岛。其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丝绸。进口商品主要有象牙、犀角、明珠、珍珠、琉璃、乳香、熏香、玳瑁、龙脑、樟脑、胡椒、五彩羽毛等珠宝香料。不过,唐代市舶司并未设在泉州。

  泉州市舶司即福建市舶司,最早设立的时间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该机构在泉州历经北宋、南宋以及元朝,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泉州的近400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也是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据《粤海关志》所述,宋代征收进口货物税,称为“抽解”,即市舶司对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船只所载之货,按粗细两色予以征税。粗色指一般进口货物,细色指名贵进口货物。粗色通常是抽十六分之一,细色最高抽十分之四;元初沿袭宋朝旧制,对进出口货物抽取定量实物。但为鼓励出口,曾实行双抽、单抽之法,对进口外货加倍征税(双抽),对出口土货相对减税(单抽)。据《元典章》载,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朝才明确了对进出口货物的征税:“令定例抽分,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庆元、广东、杭州七处市舶司抽粗货十五分之一”;明代市舶司只负责贡舶管理,不负责商舶管理,以朝贡贸易制度代替市舶制度,这与前代相比有很大不同。严厉的海外贸易管制和朝贡贸易制度,抑制了沿海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王朝的财政收入。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