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海外贸易的舶来品 和泉州撞满怀的异域物品
来源:泉州晚报 | 作者: 吴拏云 林瀚 | 发布时间: 2018-08-22 | 32251 次浏览 | 分享到:

  出口的货物在海外深受欢迎,除了众所周知的丝织品、陶瓷外,还有银铜铁器等。中国的铁器正是通过泉州等港口销往大食的。厦门大学教授庄景辉在《论宋代泉州的海外贸易》中称,宋元时期泉州的矿冶业以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最为发达。宋时各县俱产铁砂,置冶煮炼,其中尤以安溪青阳(亦称清洋)冶铁场最为重要。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庆历五年(1045年),泉州青阳“铁冶大发”。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清洋铁场》:“清洋铁场,在龙兴里(今尚卿乡)。宋熙宁年(1068—1077年)开,今闭。”宋淳熙年间梁克家主修的《三山志》,曾对冶炼法有简要的说明:“初炼去矿,用以铸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又以作者,为鑐铁,亦谓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朝廷在福州设立地方军事作坊“作院”,后拓充为“都作院”,内设十一作,大量使用钢铁制造兵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福建钢铁冶炼业向高层次迈进的作用。此外,灌钢还开始用于制造农具,使钢刃农具逐步得到应用,从而对荒地的垦辟和田土的深耕细作起到重要作用。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安溪有用“铁瓦盖屋”的,可以想象当时铁制品使用之广泛。泉州冶银则主要集中在安溪龙崇银场。与矿冶业有关的各种金属铸造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产品远销海外,是泉州重要利源之一。

  《岛夷志略》中记载的元代泉州外销商品达90多种,总的来看,输出品以衣料为最多,日用品和食用品等次之。元代进口商品中,香药类数量最大,其次是衣料类、宝货类、食品类及各种杂货。在衣料上,除宋代进口的品类外,还有八丹布、巫崙布、柔布、苾布、阇婆布、八都剌布、八节那间布、西洋布、麻逸布、占城布、甘理布等。宝货品类之多,也跟宋代一样,其他如波罗蜜、万年枣等食品,以及出自通商各国的土产,货色繁多,难以枚举。明代福建市舶司迁往福州后,泉州港逐步走向衰落,海外进出口贸易繁华不在。

  异域物产输入国内

  古时,货物在港口进出的同时,国内外物产也在相应地双向流通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林瀚称,一些古人难得一见的异域物产,就曾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运至泉州港。虽然这些物产未必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在当时仍属罕见。而在成百上千年后,它们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存在物,如茉莉、指甲花、无花果、水仙、芦荟等。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